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22 Aout 2011_不被百貨毒藥殺死的繁花盛開。
在台北,我走進一家我喜歡的牌子,看到了我喜歡的款式,沒有我的尺寸,我會走到櫃台,請櫃姐幫我問其他分店有沒有,如果有的話,請幫我調貨過來,我隔天來拿,或者告訴我哪一家百貨有,我去拿。
在巴黎,我走進一家我喜歡的牌子,總會看到有別於其他分店的款式,然後,看到了我喜歡的單品,不過也沒有我的尺寸,我走到櫃台請正在用紙筆抄寫銷售紀錄的店員幫我看別家店還有沒有尺寸,X,沒有這個服務。我請問店員,哪一家門市還有販賣,X,不知道,請妳自己去跑。
台北服飾業的操作方法,多為代理商洽談櫃位,然後由代理商的採購去決定引進哪些系列,所以到哪個百貨哪個櫃位,只是東西多寡,商品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分店間一通電話就可以搞定,然而,在巴黎則是另外一個遊戲規則。在夏季折扣期間,多虧了一位對於paul&joe西裝有執念的人士,導致我跟著他在小巴黎跑了五家paul&joe,(結果最後還是沒有買成)_不過因此得知,她們的分店各自獨立,而位於百貨的櫃位則有百貨自己的採購部門,所以你可以在不同的分點看到不同系列的商品。這大多跟店鋪所在的地域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同一品牌,在瑪黑地區也許有比較概念的系列,在st.Honore有比較高檔的系列,
在人潮眾多的les Halles總是有比較年輕sporty的系列....我發現這樣的模式有很重要的好處:這樣子的模式讓百貨公司不會得到壓倒性的勝利,因為在各區林立的店鋪大多有各自獨特的氣味,導致百貨公司只是一個綜觀瀏覽和方便購買的途徑,不過品味氣氛和概念依舊只有在分店舖才能被完整呈現,也讓巴黎的區域性變得鮮明,即使他是那麼小的一個城市,卻有許多鏗鏘的個性存在在不同角落。對映在我身上最具體的行為就是,即使我在同一天看到同一個品牌的第二家分店,我還是會願意走進去,尋找不同的寶物,也感受一下不同的氣氛;區域性的經濟要是沒有被這些勢強力大的百貨壓過去,許多設計師,許多創意就得以占有培養皿的一角生存發展下去。
其實台北不止服飾店,餐飲也有這樣子的危機,大張旗鼓的開張,或是一股腦的被捧紅,然後再不敵部落客廣大的靡靡之音被終結生命,能夠做自己小小小事的人越來越稀少,一個概念一個流行的商品,馬上被財力雄厚的一方快速複製,不得不舉白旗,然後退場。這樣的殺戮模式,就是被消費者設定出來的,舉例來說,在我腦中的場景,一家家飾店,一個台灣人與一個法國人,在裡頭挑選商品,法國人拿起一件商品,端詳了一下,然後翻轉查驗是否有瑕疵,接著朝著收銀台走去準備結賬;台灣人,拿起一件商品,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後再左右張望別的人都買什麼,想了一下,台灣人放下商品,走到旁邊拿起法國人剛剛買的那個燭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隨即發現這家店好像沒有什麼人耶,也沒有印象部落客介紹過,心想:應該不是什麼好店吧?即往門口離去......
嗯,我的感覺就是如此這般,除了幾次拿起衣服端詳時候,旁邊媽媽慫恿我說“那洋裝超漂亮,她也想買!”之外,幾乎好像沒有什麼人會在意別人要買什麼,因為自己要買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而且在怎麼樣奇怪的小店,總有零零星星的客人,從少女、小姐、媽媽、婆婆甚至奶奶系列在瀏覽著,好像就因為各自都毫不猶豫地擁護自己所認同的品味,支持了多樣性的店鋪和設計生存下來,她們的自信和個性因此看來迷人許多!當然現在法國的經濟非常慘淡,所以當然不是這麼健康美好地成長無礙,我只是想要自言自語唸著法國的迷人之處是其來有自的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